@aquilegia @ClaireInClarke @ElAleph @TCMZ「 作為「上等人」的劉元江甚至得意地向朋友們展示過他的灰碼。有關領導更是對他透露,整個疫情管控期間,上海有60萬人與他一樣持有灰碼。」这句话里并没有侧面描写,而是引述了对方的话,因为作者本人不可能看到他怎么和朋友炫耀的,只能听到他说自己和朋友炫耀。「向朋友炫耀」反而是成为了对其叙述可信度的印证,因为读者有可能读了之后觉得,「他有跟朋友说,而不仅仅是和记者说」。而领导的说法又对于他的说法可行性进行了第二次加强,「因为居然有第二个人也说了,还有具体的数字」。最终这句话的效果实际上变成了加强他的可信度。这并不属于我所说的侧面描写方法。我所说的方法是,呈现这个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表现,用他当时在采访过程当中的神态和动作,来作为其说法可信还是不可信的旁证。
Notices by 林砚青 (atrovirens@alive.bar)
-
Embed this notice
林砚青 (atrovirens@alive.bar)'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7:08:57 JST 林砚青 -
Embed this notice
林砚青 (atrovirens@alive.bar)'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6:50:22 JST 林砚青 @aquilegia @ClaireInClarke @ElAleph @TCMZ 我读过了,十几个小时之前就发给专业编辑问对方意见了,在等回复。
-
Embed this notice
林砚青 (atrovirens@alive.bar)'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6:08:59 JST 林砚青 @aquilegia @ClaireInClarke @ElAleph @TCMZ 我会跟编辑直接沟通的,一般我合作的媒体别的记者文章出现问题我都直接问的,让编辑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同时告诉对方我的意见是怎样的。我这样干了好多回了
-
Embed this notice
林砚青 (atrovirens@alive.bar)'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6:04:32 JST 林砚青 @aquilegia @ClaireInClarke @ElAleph @TCMZ 假定读者可以辨别什么是事实吗,什么不是,并不是记者应该干的事情。记者的责任是在涉及事实问题的时候,尽量避免任何歧义的产生。如果对方只是观点叙述上有夸大和和其他不当,而记者没有对此进行提醒,我会觉得没问题,因为观点不是事实。但是这个作者的叙述很明显在凸显对方事实阐述的可疑性上做得明显不足,「 有关领导更是对他透露,整个疫情管控期间,上海有60万人与他一样持有灰码」这句话的叙述口吻本身就有不少问题,比如「更」这个词本身就在语气上有加强暗示之嫌,应该只有在前一事实较为明确且情况较为严重后,才会在后一句话中再度加强语气,以此避免失当性引导。如果这句话所述事实并不明确,那么不该用这个词汇,而是应该改为「曾经」或者「还」。而且,如果叙述者当时的语气有上扬,神态有自得,或者因为透露出了不该透露的消息而紧张害怕,都可以在这句话之前加上这样的描述,来为这句话的可信程度提供参考辅证。另外,对方说完这句话之后,记者应当继续提问,「什么样的人可以有灰码?」「你领导什么时候跟你说到灰码的?」「门口保安看到灰码会放行吗?」「这个数字你觉得准不准确?」「你自己有别的朋友也有灰码吗?」然后将这些追问得到的答案或者反应加在这句话后面。但是我没有从这篇文章中看出作者有对此进行追问的痕迹,也有没有看出其有对此进行任何事实核查的意图。
-
Embed this notice
林砚青 (atrovirens@alive.bar)'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5:34:38 JST 林砚青 @ClaireInClarke @aquilegia @ElAleph @TCMZ 我同意把你的说法。对于受访者夸大事实或者叙述存疑的部分,有经验的记者都不会选择此文的叙述方式。受访者自身的叙述需要被展演,但这种展演中的夸大成分也需要被提醒。如果是对此有所意识的记者,我想会至少加上“声称”二字,又或者描述一下对方叙述这件事时颇为洋洋自得的样子,又或者对此人的语言习惯进行描写,突出他可能爱吹牛的个性。用这种侧面描写来暗示其的叙述不十分可信,从而来给出读者质疑和警醒的空间。又或者可以补充一句“对于灰码,记者追问了一下有没有当时留存的证据或截图,对方出示or未出示。在有非常多可以用的叙述方法来避免歧义和误解发生的情况下,端还是这样发了文章,多少是有问题的。直接引述谈话语录从来不是记者可以回避自己做事实核查责任的借口,当然,不同的记者和编辑对于不同的题材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编辑会觉得文章引起争议没问题,但通常只是针对观点方面的争议会比较宽容,任何可能引起对事实方面的争议的文章都应该被非常谨慎地处理。我自己作为记者肯定不会像这个作者一样写文章的。我上的新闻课也要求我,就算对于受害者的自述,如果可能存在不实叙述,需要把那段话去掉。对于受害者的自述尚如此,对于普通人的自述应该更审慎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