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uilegia @TCMZ 可能我被封控过很久,所以对于一个人吹嘘自己祖上是贵族和“60万灰码”的感受是不同的。相关讨论也让我感觉比较无力,自己经历过的事件正在从不同角度被奇观化。
Notices by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5:19:28 JST 意何如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3:21:41 JST 意何如 @aquilegia @TCMZ 我认为封城期间特权团体的存在人尽皆知,就拿物资来说,当时有一点权力或者关系的人朋友圈炫特供配给的都不知道有多少,诸如杨浦区团购买到“援助宝山”字样物资的也爆出过多起,这两年来也未见过有媒体深入报道。端这篇文章到底是会引发对封城期间特权团体的揭露,还是留下一段“60万灰码”的都市传说,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哪怕60万出自转述之转述,刘元江对“灰码”运作的描述也存在诸多明显疑点,我并没有看出端传媒对此有深究的意向。到底怎么赋灰码、向多少防疫人员出示过灰码、受访者主要在哪些地区活动……倘若灰码特权确实存在,也正是刘选择回国的理由,那么这些细节不应该比虚无缥缈的“清末以来上海本地权贵家史”更有采访价值,也更符合报道的主题吗?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1:14:49 JST 意何如 @aquilegia @TCMZ 我理解你的角度,但我前面回复想指出的是“60万灰码”无论从数目还是特权运作方式角度看都存在疑点。
如你所说县官不如现管,“特权”“实权”内部显然更加存在差等。通过托具体的关系,有人能少做或者不做核酸、有人能拿到物资乃至进行倒卖、有人能相对自由出行……这些都是更符合特权运作方式的。反倒是出示一份凌驾一切的“灰码”多少带有丹书铁券故事会色彩,真达到这种级别,又何需赋码出示?又怎么可能达到全城人口1/40之多?
再者如私吞物资、倒卖高价菜、凭通行证天价拉人等事情,都是疫情期间就爆出的,平民知道了也无可奈何。“60万灰码”在封城至今两年间都闻所未闻,只有端传媒这篇报道首次提及,我认为夸张耸动的成分大于事实。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0:11:35 JST 意何如 封城期间特权者当然存在,但时隔两年突然爆出当时有60万人赋所谓“灰码”、密不外宣,我认为人数和“灰码”效用二者中起码有一条是夸大了的。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0:11:34 JST 意何如 @TCMZ 复旦裘锡圭不也向外求助过。我所知那时候住翠湖天地的二代被封一样嗷嗷叫(当然也比较讽刺就是了,他们觉得封汤臣一品就算了,怎么连翠湖这样的正经富贵人飞地都被封)。如果上述还不够上等人,那实在想象不出上海去哪里凑60万灰码。
就算没有亲历过上海封城,搜一下上海人口数据,2400万人里60万灰码,即每40个人里就有一个能自由行动,端传媒编辑发稿子的时候自己都不觉得离谱吗?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Saturday, 07-Sep-2024 00:30:34 JST 意何如 @greenstate @aquilegia @wolf2046 梁熙明我不了解,但截图中这种“男足是国运平衡器”的说法已经流行好几年了,不管是虎扑还是微博利维坦社群这类地方我都看到过。也不止讲国足,还会套用到其他球队头上,比如谈及巴西如今被阿根廷压制就表示巴西和中国走得近、大力发展经济社会腾飞了,其他南美垃圾国家抱着足球玩去吧,大意如此。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Friday, 23-Aug-2024 03:04:05 JST 意何如 @aquilegia @greenstate @wolf2046 感觉顾、胡这两段点评像是沿袭了张竹坡评《金瓶梅》的路子,张竹坡认为孟玉楼是作者自喻(全书中确实孟的结局相对较好),是“安命待时、守礼远害一等局面”、“盖热亦不能动他,冷亦不能逼他也”。光看这三段点评还以为宝钗鸳鸯玉楼是一类角色(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Monday, 12-Aug-2024 01:37:08 JST 意何如 @aquilegia @greenstate 对哦,如果是为了方便训练而选择回港读书那也能理解。不过这样就和内地一些体制运动员更像了。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Monday, 12-Aug-2024 00:39:17 JST 意何如 @aquilegia @greenstate 我和室友讨论过,她好像是斯坦福的国际关系专业本科,之后读了人大和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拿人大文凭但在香港就读),就挺奇怪的。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Monday, 29-Jul-2024 01:05:57 JST 意何如 @aquilegia @wolf2046 这个规则下补时就是很长,哪怕日本5-0巴拉圭都补了6分钟,西班牙、法国国奥这些强队算是打得流畅的完胜局也补了8、9分钟。如果场面支离破碎一点,红黄牌多、场上冲突、卧草或者有球迷冲场什么的,肯定就奔着十几分钟去了。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Monday, 29-Jul-2024 00:20:30 JST 意何如 @aquilegia @wolf2046 额,这次小组赛很多场十几分钟补时(和世界杯一样采用精准补时,不同于欧洲杯美洲杯的规则)。乌克兰对阵摩洛哥下半场也补了13分钟,最后10打11绝杀了。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Wednesday, 07-Feb-2024 11:22:22 JST 意何如 以前有位旁友跟我港,ta觉得梅西(阿根廷)球迷多粉红,C罗粉丝多缓则。言下之意ta认为以我的光谱区间不说喜欢C罗,至少不应该偏向前者。我想了想回答ta:你应该把思路逆转过来,我都能忍受自己和白桦与红霞蹴鞠同担的事实,可见我爱得坚定深沉!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Thursday, 28-Dec-2023 01:11:34 JST 意何如 @aquilegia 我去翻了一下这位平面设计师的推(@ nastycreep1),除了两三条台湾大选的转推,其余几乎全是平面设计业内活动分享、追番吐槽、女生日常碎碎念。p2发微博的人也是仗着平台绝大部分用户不会去上推,蓄意罗织吹狗哨,跟林一样心思下作。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Friday, 29-Sep-2023 13:10:10 JST 意何如 @aquilegia 引言里作者写的:“作为一名古代文学研究者,我依旧想不明白:‘喜欢杜甫的,怎么会是坏人呢?’”
从作者后文中几次引用这句的语境以及其豆瓣书评来看,她还是比较在意文章道德之关联的。我也接触过与作者气质类似的中文系女生,仰慕的教授研究某某,她便将教授视为古之士君子某某再世。退一步讲,即便作者是将“喜欢杜甫的怎么会是坏人”用于讽刺,那前提也是尊奉老杜,用老杜与卢多果之败坏作对比。但小圈子之外的人也感受不到用“老杜”控诉的份量就是了。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Friday, 29-Sep-2023 12:25:10 JST 意何如 现在的学校有一门所有新生必修的网课,讲授性同意原则、识别性暴力的警告信号、如何干预及防止性暴力、遭遇性暴力(包括针对LGBTQ+群体的性暴力)时可求助的资源等。北大包某某的行为,除了亲密关系内强奸外,阻断女方正常社交这一条如发生在本校,同样能被投诉。甚至不必女方亲诉,其同学若发现包某有疑似妨碍伴侣与他人社交的倾向(符合校内定义的“性暴力预警信号”),亦可代其伴侣向校内相关组织求助,乃至申请介入。课程中提到“旁观者干预”(Bystander intervention)是预防性暴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至于“我在图书馆遇到一个很合眼缘的女生,好像是你同班同学,能不能帮我打听下她的日程”这类stalker言行,原则上也应该拒绝——说这些可能显得像外宾,但我更不喜欢嚼舌根论人隐私,除了普及常识和完善机制之外,也没有可说的。国内大学中文系氛围,包括不限于研究话术、宗门规矩、交流时使用的文人语码……总在或明或暗的熏陶下把女学生培养成一块祭肉,不是献给精神上的爹(老杜对不起),就是献给男性师长。你不能出了事之后再责怪一块完美的祭肉不懂得保护自己。
我第一遍看到“想不通喜欢杜甫的怎么可能是坏人”多少有点诧异,毕竟现在连同人女都不兴搞“同担都是好人”这套了。读完了全文才感觉可悯,毕竟作者经历了极大幻灭,总要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抱住一个完美的精神寄托,才能继续从事专业研究吧。
在我看来包某某与作者连情侣也算不上。四月份初遇,两个月后表白,再过一个月哄骗发生关系,此后精神肉体皆长期处于男方性暴力控制下,期间男方又与其他人来往,明显是渔猎更多玩物,自是无所谓“出轨”的精神负担。当然我这样的想法之于作者或许太残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