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期间特权者当然存在,但时隔两年突然爆出当时有60万人赋所谓“灰码”、密不外宣,我认为人数和“灰码”效用二者中起码有一条是夸大了的。
Conversation
Notices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0:11:35 JST 意何如 -
Embed this notice
aqui (aquilegia@mastodon.online)'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0:11:33 JST aqui @ElAleph @TCMZ 我觉得健康码这种事吧就是县官不如现管,陶斯亮、谢富治女儿、韦国清孙子那种直系后裔,当然是至今都还有一些特权,但疫情临头钻个空子所用到的【实权】,恐怕还不如负责他们生活起居的老干部局工作人员。韦孙子如果还生活在广西都不至于被扔到方舱去死,又远离根据地自己又不从政又住到北京这种权力极度密集的地方,与庶民同死了,也没办法。
裘锡圭也不让人奇怪,在海淀就经常看见教授维权,学校里过得最好的除了手上有项目的,就是行政政工人员,想来上海区别也不会太大(。
我觉得习统治这一代对于老特权阶级,是除了跟他走得近的,其他统统打压。起来的新贵就跟常委六小强、秦刚等等人一样,在起来之前是并不出众以至于无人注意的一些人。疫情当中肯定是有一些没受害的和受益了的人群,比如上海那些囤菜的居委会、借防疫车辆1500一个往机场送人的司机,等等,端传媒那句是转述之转述,如果有更多媒体注意到这个角度,多一些报道,互相对证,也是好事
-
Embed this notice
桐城金敏喜投錯胎慘成桀紂之民🙊 (tcmz@alive.bar)'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0:11:34 JST 桐城金敏喜投錯胎慘成桀紂之民🙊 @ElAleph 我记得陶斯亮夫妻俩都被弹窗困扰过。感觉她们的级别够高了吧。还看过韦国清的孙子死在方舱然后另一个孙子上网发帖维权的。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0:11:34 JST 意何如 @TCMZ 复旦裘锡圭不也向外求助过。我所知那时候住翠湖天地的二代被封一样嗷嗷叫(当然也比较讽刺就是了,他们觉得封汤臣一品就算了,怎么连翠湖这样的正经富贵人飞地都被封)。如果上述还不够上等人,那实在想象不出上海去哪里凑60万灰码。
就算没有亲历过上海封城,搜一下上海人口数据,2400万人里60万灰码,即每40个人里就有一个能自由行动,端传媒编辑发稿子的时候自己都不觉得离谱吗?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1:14:49 JST 意何如 @aquilegia @TCMZ 我理解你的角度,但我前面回复想指出的是“60万灰码”无论从数目还是特权运作方式角度看都存在疑点。
如你所说县官不如现管,“特权”“实权”内部显然更加存在差等。通过托具体的关系,有人能少做或者不做核酸、有人能拿到物资乃至进行倒卖、有人能相对自由出行……这些都是更符合特权运作方式的。反倒是出示一份凌驾一切的“灰码”多少带有丹书铁券故事会色彩,真达到这种级别,又何需赋码出示?又怎么可能达到全城人口1/40之多?
再者如私吞物资、倒卖高价菜、凭通行证天价拉人等事情,都是疫情期间就爆出的,平民知道了也无可奈何。“60万灰码”在封城至今两年间都闻所未闻,只有端传媒这篇报道首次提及,我认为夸张耸动的成分大于事实。
-
Embed this notice
aqui (aquilegia@mastodon.online)'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1:17:28 JST aqui @ElAleph @TCMZ 我也理解你的角度,所以我前边说红二红三名教授的反例不足以构成对特权包括“灰码式特权”存在的证伪,因为这些人本身就碰不到疫政期间的实际权力;提到已知特权团体的存在,也不是为了佐证60万,而是说如果能因此引发对这部分人的关注和报道,也很不错。端文提到60万这个数字的时候,用的是转述之转述,“刘元江说领导说”的句式,一个富贵人的自述,本身也给读者留了判断空间。
-
Embed this notice
aqui (aquilegia@mastodon.online)'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3:21:40 JST aqui @ElAleph @TCMZ https://telegra.ph/%E6%B6%A6%E5%87%BA%E4%B8%AD%E5%9B%BD%E5%8F%88%E5%9B%9E%E6%B5%81%E7%9A%84%E4%BA%BA-10-01 作为一个引子够了啊,两年来没有媒体报道特权团体vs端提了一嘴有人毫不受影响、采访了一个不受影响的人,说他听说灰码60万,我觉得端至少没有助长前者的倾向,还引发了讨论,端有功劳。再说报道主题,端的全篇报道是一个见闻对话录,刘元江之外还有好几位篇幅相当的受访者自述,对每一位,包括刘元江,谈话录都不足以深入说明任何一个他们自己提到的点,在刘就是什么7代、绘马、扶贫NGO等,但展示了一个属于这一类别的人如何吹捧自己、以及给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赋予正当性的努力,提供了一种类似看江西周公子show的观感。60万是这个show的一部分,目前只有轮媒把60万当作事实报道,作为读者我个人对60万是好奇而不信,但并没有特别的意愿要现在就把它肯定或者否定。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3:21:41 JST 意何如 @aquilegia @TCMZ 我认为封城期间特权团体的存在人尽皆知,就拿物资来说,当时有一点权力或者关系的人朋友圈炫特供配给的都不知道有多少,诸如杨浦区团购买到“援助宝山”字样物资的也爆出过多起,这两年来也未见过有媒体深入报道。端这篇文章到底是会引发对封城期间特权团体的揭露,还是留下一段“60万灰码”的都市传说,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哪怕60万出自转述之转述,刘元江对“灰码”运作的描述也存在诸多明显疑点,我并没有看出端传媒对此有深究的意向。到底怎么赋灰码、向多少防疫人员出示过灰码、受访者主要在哪些地区活动……倘若灰码特权确实存在,也正是刘选择回国的理由,那么这些细节不应该比虚无缥缈的“清末以来上海本地权贵家史”更有采访价值,也更符合报道的主题吗?
In conversation permalink -
Embed this notice
Claire (claireinclarke@go5.dev)'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4:24:55 JST Claire @aquilegia @ElAleph @TCMZ 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但是我认为正经媒体和天涯论坛不是一回事。可能像你这样很有社会经验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就是周公子的秀,但像我这样没有经验的人看到端传媒的这个文章的时候是完全买了这个帐的,认为他讲的东西绝大部分是真的。当然你可以说我挺蠢的缺乏社会经验,也可以说我不太有批判眼光,但我的信任一部份也是因为端传媒不是天涯论坛,我认为正经媒体上的东西相对来讲可靠性是高很多的,不太可能出现一个胡讲的还煞有介事被登出来。如果记者做的是一种展演工作,那么是不是应该提供一些第三方视角让人意识到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假的成分,尤其是其它几个故事看上去似乎比较真?
In conversation permalink -
Embed this notice
aqui (aquilegia@mastodon.online)'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4:49:32 JST aqui @ClaireInClarke @ElAleph @TCMZ "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不知是哪个说法,我并未主张端在搞假show。“你很有社会经验”,不知为何这样判断,一般人对直接引语谈话录和调查性报道的信任程度自然有区别,另外几个故事也没有提供任何旁证。周公子说的也基本都是真的吧。观众可以感受到、事后也被证实,他说的事情基本全都以某种形式属实或发生过,只是周公子感知和组织这些事的方式和大部分人不太相同。“刘公子说领导告诉他什么什么”,如果有媒体报道周公子的事,这大概率也是一个会出现的句式,且并不违背事实。
In conversation permalink -
Embed this notice
意何如 (elaleph@ramen-fsm.eu.org)'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5:19:28 JST 意何如 @aquilegia @TCMZ 可能我被封控过很久,所以对于一个人吹嘘自己祖上是贵族和“60万灰码”的感受是不同的。相关讨论也让我感觉比较无力,自己经历过的事件正在从不同角度被奇观化。
In conversation permalink -
Embed this notice
aqui (aquilegia@mastodon.online)'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5:23:00 JST aqui @ElAleph @TCMZ 我对他干了几天政府支持的扶贫NGO就强调“你们没资格批判我,我接触的都是最贫困的人”有类似于你的感受(我感觉是。而且我也不信或者说无从判断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灰码,但我看这个事件不是“存在60万灰码”而是“一个人上人声称上海存在60万灰码”,所以在我眼中端没有那么大的责任。
因为提到周公子,他的有些表述是被纪委调查通告证实了的,纪委一讲灰头土脑,但他说出来就神气很多。我刘公子那套话,其实也未必就意味着他家是贵族,估计就是像平均的赵人,爷爷或太爷爷那辈在建国时占据了有利地形,这就四代了,再往上三代也就是平平活着,考虑到能熬过反右文革那之前肯定也没有太多的财富和文化,就是义和团日本子手里逃条命出来的水平,被子孙前后加总一吹就是七代传家啥都打不垮之类。
In conversation permalink -
Embed this notice
林砚青 (atrovirens@alive.bar)'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5:34:38 JST 林砚青 @ClaireInClarke @aquilegia @ElAleph @TCMZ 我同意把你的说法。对于受访者夸大事实或者叙述存疑的部分,有经验的记者都不会选择此文的叙述方式。受访者自身的叙述需要被展演,但这种展演中的夸大成分也需要被提醒。如果是对此有所意识的记者,我想会至少加上“声称”二字,又或者描述一下对方叙述这件事时颇为洋洋自得的样子,又或者对此人的语言习惯进行描写,突出他可能爱吹牛的个性。用这种侧面描写来暗示其的叙述不十分可信,从而来给出读者质疑和警醒的空间。又或者可以补充一句“对于灰码,记者追问了一下有没有当时留存的证据或截图,对方出示or未出示。在有非常多可以用的叙述方法来避免歧义和误解发生的情况下,端还是这样发了文章,多少是有问题的。直接引述谈话语录从来不是记者可以回避自己做事实核查责任的借口,当然,不同的记者和编辑对于不同的题材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编辑会觉得文章引起争议没问题,但通常只是针对观点方面的争议会比较宽容,任何可能引起对事实方面的争议的文章都应该被非常谨慎地处理。我自己作为记者肯定不会像这个作者一样写文章的。我上的新闻课也要求我,就算对于受害者的自述,如果可能存在不实叙述,需要把那段话去掉。对于受害者的自述尚如此,对于普通人的自述应该更审慎才对。
In conversation permalink -
Embed this notice
aqui (aquilegia@mastodon.online)'s status on Friday, 04-Oct-2024 05:38:20 JST aqui @atrovirens @ClaireInClarke @ElAleph @TCMZ 【如果是对此有所意识的记者,我想会至少加上“声称”二字】——原文是【有关领导更是对他透露,整个疫情管控期间,上海有60万人与他一样持有灰码。】实际上,整篇都是采访录性质的,在任何一个人的部分都没有表露旁证或核实的痕迹,所有信息来自受访者自述,但这种“没有”也是明确体现在内文中的,读者应能辨别。我认为,刘这种洋洋自得的自述反而应该原样保留,以便读者了解语境并自行判断。
In conversation permalink
-
Embed this no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