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uilegia @ClaireInClarke @ElAleph @TCMZ 假定读者可以辨别什么是事实吗,什么不是,并不是记者应该干的事情。记者的责任是在涉及事实问题的时候,尽量避免任何歧义的产生。如果对方只是观点叙述上有夸大和和其他不当,而记者没有对此进行提醒,我会觉得没问题,因为观点不是事实。但是这个作者的叙述很明显在凸显对方事实阐述的可疑性上做得明显不足,「 有关领导更是对他透露,整个疫情管控期间,上海有60万人与他一样持有灰码」这句话的叙述口吻本身就有不少问题,比如「更」这个词本身就在语气上有加强暗示之嫌,应该只有在前一事实较为明确且情况较为严重后,才会在后一句话中再度加强语气,以此避免失当性引导。如果这句话所述事实并不明确,那么不该用这个词汇,而是应该改为「曾经」或者「还」。而且,如果叙述者当时的语气有上扬,神态有自得,或者因为透露出了不该透露的消息而紧张害怕,都可以在这句话之前加上这样的描述,来为这句话的可信程度提供参考辅证。另外,对方说完这句话之后,记者应当继续提问,「什么样的人可以有灰码?」「你领导什么时候跟你说到灰码的?」「门口保安看到灰码会放行吗?」「这个数字你觉得准不准确?」「你自己有别的朋友也有灰码吗?」然后将这些追问得到的答案或者反应加在这句话后面。但是我没有从这篇文章中看出作者有对此进行追问的痕迹,也有没有看出其有对此进行任何事实核查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