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今天夜里猫眼票房数据和豆瓣打分人数简单做了个除法。理论上讲,观众群体里面不都会去豆瓣打分;而且不同电影的票价也会不一样。对于同等票价水平的电影,这个比例越高,体现出观众在豆瓣打分的意愿越弱。
很明显,哪吒、唐探这种已经超越豆瓣用户圈层的高票房 #春节档 电影,它们的观众里面会去豆瓣打分的人会偏少,因为被大众冲淡了,这个比例会偏高一些。而像封神、射雕,因为有演员的娱乐圈号召力,观众用豆瓣的比例比较高,这个比值就会比较低。
不过射雕的这个比例确实低得有点令人咋舌。同样是依托演员号召力并以比较淡薄的IP拓展受众面,射雕的观众明显更愿意去豆瓣打分,比例竟然仅有封神的一半儿。确实是一种娱乐与舆论的张力所在。
Conversation
Notices
-
Embed this notice
虏不来我亦不往 (atrds@dvd.chat)'s status on Tuesday, 04-Feb-2025 00:46:18 JST 虏不来我亦不往
- 等因奏入同日奉旨该部知道钦此钦遵到部送司呈堂蒙谕 repeated this.
-
Embed this notice
aqui (aquilegia@mastodon.online)'s status on Tuesday, 04-Feb-2025 00:54:54 JST aqui
@atrds 肖战粉丝在227后痛下决心要增强舆论管控能力,为此做的努力包括但不限于 1)粉丝号改版为营销号,买粉变成金V用来左右微博风向 2)重视控评能力建设,定期找事频繁拉练 3)多平台养号建组以备不时之需,至于粉圈内部组织还有传闻的卧底竞争对手粉圈挑拨离间操纵心态之类手段没看到确切证据就不说了
-
Embed this notice
aqui (aquilegia@mastodon.online)'s status on Tuesday, 04-Feb-2025 01:20:00 JST aqui
@atrds 所以说看粉丝狂言是快乐来源。我就说这次所谓金庸徐克肖战合作,死的死、老的老、弱的弱,很有民国中期一些地方军阀残余派系,每家都不太行,拖着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临时苟合、接着弄不成事导致迅速反目而崩溃的既视感
-
Embed this notice
虏不来我亦不往 (atrds@dvd.chat)'s status on Tuesday, 04-Feb-2025 01:20:01 JST 虏不来我亦不往
@aquilegia@mastodon.online 很可以想见粉丝为制造口碑做了相当多的努力。但由此也能看出本片并未达到粉丝与IP各自覆盖不同人群、共同推赢一部片子的目的。这个低到咋舌的票房/打分人数比,意味着它的影响力还是停在粉丝圈层(关注度都在豆瓣上)里面,金庸IP、徐克导演等因素发力很有限,也意味着这个片子仍然只是主演与粉丝之间的贴面舞,没有达到破圈(号召到不爱打分的那部分观众)的力量,讲不出更多故事。事实上关于本片的舆论完全被粉丝文化(嘲笑与反嘲)淹没了,没有什么其他的新东西。
-
Embed this notice
aqui (aquilegia@mastodon.online)'s status on Tuesday, 04-Feb-2025 01:41:25 JST aqui
@atrds http://m.weibo.cn/status/5130103835334461? 同样的算术,不同的结论!
-
Embed this notice
虏不来我亦不往 (atrds@dvd.chat)'s status on Wednesday, 05-Feb-2025 23:55:03 JST 虏不来我亦不往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很有意思:《射雕英雄传》票房可能超不过《卧虎藏龙》,那么这部片子可以在什么限定条件下拿一个票房第一?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它是「非动作演员主演的武侠片的票房冠军」(《卧虎藏龙》杨紫琼)。——考虑到它票房仍有可能超过《影》(邓超、孙俪主演,6.28亿)。
从武侠片票房比较来看,我仍然觉得《射雕英雄传》即便亏本也真可以算是赢麻了。须知《英雄》票房也就两亿多。近十年里武侠片几乎绝迹,以《一代宗师》之风华绝代,两次上映加起来也不过3.5亿之谱;《绣春刀2》天时地利,也不过2.65亿票房。从目前各方评价来看,《射雕英雄传》成片质量是没法和《绣春刀2》比的。它没有成为比肩《阿修罗》的灾难,来自粉丝的财务支持以及舆论上的舍身挡枪(大部分人都被粉丝丑态吸引了目光,加上今年春节档有效的舆情管控,口碑灾难的舆情没有发酵)「功」不可没。
---
其实射雕故事确实不好拍。后来者以为可挟1983年电视剧之威,实则射雕人物形象脸谱化很重,几位主要角色之间的争斗情节已不新鲜,家国情怀虽然是全书魅力所在(重头戏即为郭靖那句「那也难说的很」),但要铺陈开来殊非易事。至于郭靖、黄蓉演员难题(黄日华确实已经是最好人选,翁美玲更不必多说;央视版放风前有网民发帖认为王学兵最合适,当然不可能成真)都已算是靠后的难题。
这次翻拍究竟为什么找到西征这段剧情,大概得靠知情人爆料,外人不能猜测;但从制作方而言,在高额预算面前,恐怕很难舍弃「拍个大片」的框架——而这就是诅咒的开始。就目前透露情况来看,叙事风格大约落入了国产古装片的窠臼,甚至和张纪中版电视剧有类似之处——依靠大人格掌控的故事,情绪烘托不到位就会非常破功。电视剧还可靠分集缓解情绪问题,电影则一定干扰观众体验。而大场面一多,情绪掌控就难了,毕竟电影不能一直鸡血。从徐克的角度来讲,《龙门飞甲》《狄仁杰》等都很难说情节排布得当,很难想象他在耄耋之年还能耐心编排故事。两相叠加,问题就无法收束了。
如果还是这个制作方拍《神雕》,找大场景,大概率会找到襄阳城下击杀蒙哥的故事。到时候估计「前线将士流血厮杀,阵后主角纠缠小事」的常见情节缺陷肯定是会上演的。坦白来讲,击杀蒙哥的故事,虽然让神雕结尾顺利呈现出「群英会」的盛况,满足观众的爽感需求,但这段情节与《神雕》故事整体风格是不搭的。何况,除了体操阵以外,也很难想出这段能拍出什么场面。
---
从目前网上观众观感来看,郭靖与华筝的关系引发很多观众对郭靖人格的质疑。这确实是《射雕英雄传》原著中的一个弱点(当然,金庸在他的时代,必定认为离开华筝是郭靖忍于私情的人格的体现,这是时代与作者双重的局限性)。倘若不太严肃地讲,郭靖这人,于家,抛弃未婚妻、背离提供庇护的岳父;于国,被来自东南小岛的女子迷惑,将南方政权认作故国效忠——这在当代恐怕不是低幼群体第一时间能理解的「家国情怀」……
---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