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同中國有關的人權與民主組織都依賴美國資金。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自1984年以來就向關注中國大陸、香港、西藏及維吾爾人權的組織提供資助,範圍涵蓋勞工、法律、新聞與言論自由等多個領域。
存儲中文互聯網被刪除內容、對抗數字審查的網站中國數字時代(China Digital Times)資金也大部分來源於NED。其負責人蕭強告訴端傳媒,在特朗普宣布削減對外援助後,他們突然收到通知,NED的資金已經告竭,無法再向他們發放款項。中國數字時代只能依靠帳面上僅存的、上一個季度的資金維持運轉。
「我們先觀望了一個月,然後決定削減薪資,希望這樣能夠撐得久一點。」蕭強要求工作人員減少工作量,但團隊成員表示,即便是志願工作,或者是另找一份工作,用業餘時間繼續投入,他們也希望能將這個網站做下去。因此從表面上看,中國數字時代網站的運轉還沒受到太大影響。
但這樣的狀態能夠維持多久,蕭強表示不確定。3月10日,NED官網發出通告,稱其資金得到初步恢復。但以蕭強的了解,很可能只是NED今年已有的資金得到解凍。下一年的撥款能否到位,對NED及其資助的項目而言仍屬未知。
這種情況下,蕭強不得不轉向其他資金渠道,「我們迅速向一些私人基金會請求捐款,希望至少能夠保住我們核心項目的運營。」由於中國互聯網審查機制中AI的廣泛運用,他們的算法難以跟上,大部分工作都依靠人力完成。需要有經驗的員工24小時接力運轉,才能盡可能監控遭審查的網絡輿論,並及時保存那些有價值的、可能被刪除的文章。
而一些非核心的項目,如紀錄「抵抗流行語」的欄目「詞礁」、整理時事熱點視頻的「每月之聲」和《404檔案館》播客等就很有可能被迫停止。
「但這些項目本身的價值還是在的,所以我們會一項一項地去專門籌錢,希望能繼續做下去,」蕭強說。
受影響的還有監督中國工廠侵權行為的中國勞工觀察(China Labor Watch)。其資金主要來源於美國國務院撥款,政令下達後也曾遭到短暫凍結。他們曾經考慮讓所有員工離職或者休假。
儘管目前資金已經恢復,但風險依然存在。負責人李強告訴端傳媒,「我們今年的項目資金到9月31日就終止了。原則上來說每年都要有一輪招標,但政府今年的資金計劃會不會繼續,我們還不清楚。」
中國勞工觀察的本輪資金是三年前申請的。去年12月,他們已經提交了對於下一輪資金的申請。通常政府會在次年的3月份通知他們是否通過初步審核,但截至採訪前,他都未能收到相關訊息。
這也意味著,那些由政府支持的項目將受到較大影響,而這部分約佔總體的90%。
為了讓這些項目繼續運作,他開始向其他渠道募款。「這個週期就會很緩慢,差不多要六個月到一年,」李強說。目前,他們已經籌到了支持明年運營的部分預算,機構得以維持基本運作,但未來可能仍有變化。
談及影響,李強的擔憂不僅限於資金。他談到,即便美國政府恢復援助,許多人也未必願意再為政府資助的非政府組織工作。「從事人權、勞工、公平這種工作的人可能還是為了一點理想的,而不是為了美國利益優先。……以前美國參與國際援助,當然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但主要是為了全球化的利益。沒有哪個國家在全球化裡可以只有自己利益的。……有很多人是放棄了在企業的高薪工作,來非政府組織的。……(如果完全是為了美國的利益)以後這些人就可能不會願意再在NGO工作了,為了理念不可能做這種屈服的。」
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 中國部副主任王松蓮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談到,「許多這些非政府組織都感到措手不及——他們原以為因為中美競爭,即使有資金削減,對華項目也會被保留。」
據她估計,這次資金凍結已波及數十個同樣聚焦中國議題的組織。而這些組織長期嚴重依賴美國資助,因為私人基金會與企業捐助者普遍避開政治敏感議題。其他國家政府則更傾向支持純粹的人道主義項目。
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World Uyghur Congress)也指出,來自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的資金尤其關鍵,因為擁有海外商業利益的企業或企業家等私人捐助者更容易受到中國報復。
中國數字時代負責人蕭強和中國勞工觀察負責人李強向端傳媒表示,他們會嘗試資金多元化,不想再過度依賴美國政府。
李強在一封給特朗普政府的公開信中直言,美國若將援助資金聚焦於抗衡中國而非支持實質人權工作,將削弱其影響力,「中國勞工觀察始終專注於倡導工人權益,而非成為中美地緣政治競爭的工具。」
蕭強則在接受採訪時特別提到,在這次資金削減中,有很多和中國有關的,推動信息自由、言論自由的項目受到衝擊。這類項目本就稀少,即使把美國政府資助的全部算進去,也遠遠不夠。在這種情況下,他希望有更多中國人的資源,和中國人自己的努力,來把信息空間的自由表達和創造延續下去,「這是我們自己生活的尊嚴,也是國家長久的希望。」